在国内利率下行已成大概率事件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如何破局?
8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25资产管理年会”上分享了深刻洞见。他明确指出,应对低利率挑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推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李扬。资料图
“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利率,利率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当谈及中国金融运行时,李扬开门见山地指出。通过分析债券收益率、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主要指标的走势,可见中国的各类利率均呈下行态势,未来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与低利率相伴随的,还有一个极少在中国出现的重要现象,即资金从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即资金“脱媒”。李扬指出:人民银行最近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在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5.12万亿元的同时,主要的贷款规模,如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的增速,却都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对于这一现象,一些研究者从消极方面解释,李扬则认为,这表明: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有利于资本市场(包括资管市场)发展的积极变化。
基于上述两大变化,李扬提出两大应对策略:
其一,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必须转型,具体包含四大转型方向: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完成从“卖产品”到提供服务的转变。李扬认为,当前多数银行仍处于“朝九晚五,一边卖存款,一边卖贷款”的传统状态,“过于依赖息差过日子”。如今息差收窄,以致难以覆盖不良资产率,银行转型势在必行。当然,这种转型还需突破收费及费率审批限制,应由金融系统各方协同推进。
二是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资管业务本质上属于直接融资范畴,相较于间接融资的“一对以上合约”模式,直接融资仅需一份资金交易合约,融资活动便可达成,其融资效率的优势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直接融资是将“资金”转变为“本金”的主要途径。因而,发展直接融资,正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最近的政治局会议精神的重要机制。
三是发展资产交易业务。众所周知,资产交易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动态优化,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则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持续拓展。传统的资产交易途径主要有公开市场交易、资产证券化、基金投资等,随着数字化、区块链、AI等技术的深度应用,DeFi、数据要素交易等势必开辟新的领域。在中国,很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其资产负债表的腾挪空间很大,因此,目前在外部监管环境未变的情况下,它们可以通过设立特殊分支机构在内部进行资产交易。
四是推行综合化经营。这是一个从上个世纪末就已开始讨论的老话题,如今,随着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研究并实施综合化经营,同时探讨新的监管框架的必要性明显上升了。
其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李扬表示,利率水平下降、息差收窄和脱媒趋势的出现,都为包括资管市场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创造了极为难得的环境。他利用详实的资金流量数据分析了中国融资结构的矛盾,并指出了改革方向。
他指出:中国居民部门是主要储蓄来源,政府部门多数年份为赤字,企业部门则长期存在巨大资金缺口。改革的重点在于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资本金,而包括资管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核心。
对比美欧日企业资金流量表可见,美国企业收支基本平衡,欧元区企业保持稳健,日本企业甚至略有盈余。相比之下,中国的差距在于缺乏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最近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显然,应对挑战,发展资本市场是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