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刺萆薢 | 中藥圖典
刺萆薢
Cì Bì Xiè
別名
大菝葜、紅萆薢、美人扇、龍鬚葉
功效作用
祛風濕;利小便;解瘡毒。主風濕痹痛;小便淋濁;瘡疹瘙癢;臁瘡
英文名
rhizome of Spiny Greenbrier
始載於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毒性
歸經
藥性
平
藥味
苦
《全國中草藥彙編》:刺萆薢
【拼音名】 Cì Bì Xiè
【別名】 大菝葜、紅萆薢
【來源】 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採集,洗淨切片,晒乾。
【性味】 苦,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利濕,解毒。用於風濕筋骨疼痛,小便渾濁,臁瘡,皮膚過敏,濕疹。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刺萆薢
【出處】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 Cì Bì Xiè
【別名】 紅萆薢、美人扇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刺萆薢的根莖。秋、冬及春季採挖,去掉鬚根,洗淨切片晒乾。
【原形態】 藤狀灌木,長約3米。根莖肥大,塊狀。莖常具堅硬的刺。單葉互生,革質,橢圓形,長7~11厘米,寬3~7厘米,先端鈍圓,有時微凹或稍尖,基部闊楔形或近鈍圓,全緣,主脈3~5條,於下面凸出;葉柄長10~16毫米,向下擴展成翼狀;葉柄兩側生有卷鬚2條。傘形花序腋生,花單性異株;花梗纖細;花小,白色;花被片6,橢圓形,分離。漿果球形。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 生於灌木叢中。分布雲南等地。
【性味】 澀微苦,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利濕,解瘡毒。治風濕筋骨疼痛,淋濁,梅毒,臁瘡,皮膚過敏,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刺萆薢
【出處】 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 Cì Bì Xiè
【英文名】 rhizome of Spiny Greenbrier
【別名】 紅萆薢、美人扇、龍鬚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長托菝葜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milax ferox Wall.ex Kunth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及春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切片晒乾。
【原形態】 長托菝葜 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多少具縱條紋,疏生刺。葉互生;葉柄長5-25cm,約佔全長的1/2-3/4具鞘,通常只有少數葉柄具卷鬚,脫落點位於鞘上方;葉片厚革質至堅紙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長圓形,長3-16cm,寬1.5-9cm,下面通常蒼白色,極少綠色,干後灰綠黃色或暗綠色。傘形花序生於葉尚幼嫩的小枝上;總花梗長1-2.5cm,偶有關節,花序托常延長而使花序多少呈總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黃綠色或白色;雄花外輪被片長4-8mm,寬2-3mm,內花被片稍狹,雄蕊6;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3-6mm,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8-15mm,熟時紅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灌叢中或山坡蔭蔽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辛;苦;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濕;利小便;解瘡毒。主風濕痹痛;小便淋濁;瘡疹瘙癢;臁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摘錄】 《中華本草》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刺萆薢」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88%BA%E8%90%86%E8%96%A2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刺萆薢」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1個分類: 中藥材